close

初次接觸《看見》,是看到中國大陸媒體的報導(那時台灣尚未有它的出版消息),心裡對它的印象是──哇!熱賣兩百多萬冊(現在已300萬冊),真是暢銷!似乎該買簡體版來看看,但是對報導文學(那時以為它是報導文學)的興趣不大,因而作罷。

再次接觸《看見》,是看到出版社提供的新書資料,心裡想著──書的內容是中國大陸知名媒體人柴靜,思考中國大陸近年面臨的種種社會問題,這樣的書能貼近台灣讀者嗎?

直到開始閱讀《看見》的書稿,才發現我錯了,它讓我時而難過無言、時而感動泛淚、時而頻頻稱是、時而與台灣對照,更多的時候是,思考著書中令人省思的對話。不得不說,這真是一本愈讀愈有味道的書!

作者柴靜,原本在湖南衛視主持節目,二00一年時她二十四歲,被挖角進入中央電視台擔任記者,那時她不知天高地厚,那時她心中只有「我」、沒有「人」,經過 了多次歷練,她終於知道「當一個人關心別人的時候,才會忘記自己。」「對人的認識有多深,呈現才有多深。」於是慢慢的,她的採訪開始有了人味,開始打動人心(也打動了我),開始有人跟她說:「這個節目反映了現實。」「我喜歡你的節目。」

在《看見》裡,我除了看見工業汙染、違法徵地、家庭暴力、青少年自殺問題、同性戀議題……還看見了人之所以為人的應有態度──無畏無私。
在危急時,負責「非典(SARS)」治療的醫師說:「醫生要讓人活著,自己得有犧牲的準備。」
山西礦場坍方,三十八位礦工死亡,但有十餘位去採訪的記者收了現金和金元寶幫助隱瞞此事,唯有作者柴靜的同事批露了礦難,他說:「你要是真見過他們的樣子(意指屍體遺骸),就不可能為幾個錢把靈魂賣了。」
在廣西山村陪伴當地留守兒童(父母長年在外工作的孩子們)的德國人盧安克,他常常受到孩子們沒大沒小的對待,但仍無私的為孩子們付出,他說:「我把命交給他們了,不管他們怎麼對待我,我都要承受。」

《看見》不僅僅是作者柴靜「十年中國的見與思」,她提出的種種社會問題,許多也是台灣的現在進行式。這些大哉問,她不見得有給答案,但是如前南非民權領袖及總統曼德拉說過的一句話:「如果因為怕別人看到就不做自己覺得該做的事情,把它隱藏起來,那就等於說誰都不能做這個事情。如果自己把它做出來並讓別人看到, 那就等於說誰都可以這樣做,然後很多人都會這樣去做。」柴靜或許也是如是想吧!她將她所看見的拍下來做成節目、寫下來變成書籍,讓更多人看見,讓更多人都會這樣去想、去做,慢慢的凝聚力量,終會形成一種使社會趨直向前的偉大動力。

arrow
arrow

    Jennif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